法意导言
《人民利物浦边锋连续逆袭,助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的名义》无疑占领了宣传的高地利物浦边锋连续逆袭,助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在人民群众中引发了强烈广泛的反映和讨论。这部剧无论是开云体育官网在内容上的“大尺度”利物浦边锋连续逆袭,助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还是在阵容上的“高规格”都给国产剧带来了一丝新气象。在官场群像的背后,这部剧还会给我们哪些长鸣和反思呢?
法意时评带您来看看。
《人民的名义》——一部放错位置的优秀作品
文/萧雨
近日以来,荧屏被《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屡屡刷屏,兹以为这部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讲了真话”,通观全剧,观众可能不会过份惊讶于剧情如何超越想象。因为现实中各种“官场之怪现象”在百姓处早有耳闻,甚至有一些情节比剧中更加震撼。另一些故事,比如剧中描写的高层的工作和交往方式,虽然可能不曾有机会详细了解,但心中也会有一个概括的了解,都能意识得到“赵家人大抵就是如此”。对比近些年的影视作品,要么直接回避这类反应现实社会矛盾的题材,代之以各种“小鲜肉剧”或“抗日神剧”,要么在制作时,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太生硬,好人被塑造得不食人间烟火,坏人被塑造得面目狰狞,坏字全写在脸上,与群众的直观生活经验存在巨大反差,因此不单不能贴近观众,反而让观众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影视作品要回归生活,要尊重观众的智商,才会受欢迎。以《亮剑》这部剧为例,主人公李云龙就是个贫苦农民出身,没上过学,也不识得几个字,张口离不开脏话,会踢打战士,闲时会喝小酒,“享受”生活,动不动和政委抬杠……但细心一想,旧中国教育落后,绝大部分干部都是农民出身,怎可能像留苏的王明那样关注仪表,满口诗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倒背如流。在主人公身上留一点无伤大雅的瑕疵,反而使形象变得鲜活,有血有肉。
本剧亦如是,它勇敢地回归了现实,刻画出了人性的复杂多面,小官巨贪的赵处长,在被逮捕之前还振振有词的一口一个“人民”教导晚辈侯亮平,到被押去认缴赃款时吓得双腿瘫软利物浦边锋连续逆袭,助国家队一路过关斩将;陈院长被捉奸在床,竟然可以像世事未谙的孩童般矢口否认自己是本人;达康书记为了政治利益如履薄冰,把生活过成了机器,而曾经的逐梦少年祁同伟更在“任性”的权力面前被迫屈服,也在一定侧面上道出了草根阶层逆袭的辛酸……这种刻画契合了群众的生活感受,群众必然喜爱。这或许也是一部受欢迎的作品所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它更多的不是靠作者多努力的闭门造车,进行精心想象和安排,只要忠实地(有时候也需要勇敢)将现实生活写出来,各种千奇百怪、迂回曲折自在其中。
但是,在当今反腐的特殊形势下,这部剧也存在略微的不足之处。一部完整的作品,应具备两项功能,一是真实地反映生活,贴近群众;二是要对群众进行价值引导,传播和放大正能量。再以《亮剑》为例,主人公李云龙虽然各种“不拘小节”,但他朴素的信仰和共产党的高尚的信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赶走侵略者,让农民翻身),加上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无愧于一位称职的共产党干部。或者反过来说更准确,正是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纲领和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的愿望是一致的,所以孕育出了李云龙这样的军事将领,这实际上是宣扬了党的群众路线。这就是《亮剑》背后的主旋律。在把李云龙的形象“土”化的同时,却并没有损害党的光辉伟大的形象,反而使得党和群众更贴近了。《亮剑》这部剧既做到了刻画真实,更实现了价值引导。
反观《人民的名义》,剧中对官场的各种圆滑和权谋刻画比较深刻细致,对存在的黑暗面的揭示也十分到位,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但是相比之下,剧中对黑暗面的揭露太多,对正能量方面的宣传则稍显不够,对过去的丑陋解释挺到位,但对未来该如何解决和避免,剧中似乎没有体现或者体现太少,在剧的结尾,虽然坏人都被正法,形式上正义战胜了邪恶,但总是让人浮起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因为倒下的都是个人,但人是如何变坏的,以后如何防止同样的人变坏?剧中并没有给出明晰的答案。“文艺创作者致力于反应生活,但更重要的是改造生活”,如果在剧中能增加更多展示未来行动的决心和举措的元素,群众就能感受到更多正能量,对未来更有信心,统治者的形象也能更加树立。电视剧播出后观众的反馈中,多集中于对阶级固化,草根难以逆袭,工作与生活无法得兼等问题的讨论,对肯定政府光辉形象、赞扬反腐廉政建设成果方面的反应不热烈。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我国的文艺作品在总体上对人物的驾驭水平还不够高,反面人物可以刻画的很坏,而正面人物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或贫或腻,加之悲剧性人物更容易博得观众的同情,因此很容易导致正反失衡,正剧被反面人物喧宾夺主。因为虽然作品应当贴近现实,但人总是复杂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而总是善与恶的交织,这就为文艺创作者留下了取舍雕饰的空间,就如同剧中祁同伟的形象,如果无论如何主流价值只能对他的违法违纪行为采否定评价,那么对其身上的个性化元素进行稍微的弱化处理,就不会使观众对其过分的爱恨交加、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可能是,正如编剧及同名小说作者周梅森先生接受采访时表露的:“单纯的‘展示腐败’并不足以呈现反腐题材应有的深度。以反腐为核心,又不拘泥于反腐一个主题。通过人心蜕变和复杂人性的刻画,讲述中国当代社会的生态状况,才是这部现实主义主旋律作品的雄心。”即作者最初的定位可能是写实,这或许是一部官场纪实类的作品,而其价值定位则是批判。
当然,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来说,不需要太吹毛求疵,过多的苛求反而会扼杀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需要被赋予一个自由、宽容的环境。特别是在作品的价值取向方面,建设性的还是批判性的均无对错之分。但是,创作之外,发行的主体也会影响一部剧的目的和评价。《人民的名义》是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授意和牵头下制作发行的影视作品,作为一部在如今反腐斗争不断深入,各种矛盾也越发尖锐的时点,由官方出版的电视剧,就需要讲政治,特别要关注意识形态方面的目的。反腐作品应当突出主旋律,增强民众对反腐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国家机构特别是执政党的形象,或者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形象,才能凝聚人心,同仇敌忾。但是,正如前文所述,本剧对丑陋的一面的刻画比较深刻全面,相对而言正面的刻画稍显欠缺,它的价值取向是批判的,并不能很好担起正面引导价值的责任。对人性的剖析更加“赤裸”对于文艺作品而言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党员则不可如此,剧中对各种官员的“七情六欲、爱恨情仇”的展示,与党章中对党员“冰清玉洁”的要求过于对立,这容易使观众产生疑惑。它会让群众感到,党的干部同普通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党内生活也和现实生活一样,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坏人为了私欲会为所欲为,好人为了事业却舍弃了生活。而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党是先锋队,党员是经过严格的程序筛选出来的先锋队员,是社会的精英。这群精英高于群众,领导群众,却又紧紧依靠群众,服务于群众。从某种角度看,一群走群众路线的精英治国模式是我国的政治生态画像。剧里剧外两种形象的巨大割裂会否导致党的形象和威严受损,这或许不完全是杞人忧天。
当然,作为一部纯粹的文艺作品,这部剧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只是官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使用、推广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考虑政治。官场纪实类的作品古来有之,它们一般由私人创作,目标指向对现有体制的批判。以官方的名义制作、推广一部相类的作品,大抵是第一次。生活的材料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完全可以生产出优秀正能量的作品,比如《亮剑》能使观众顺理成章地感到:胜利就应该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与李云龙为代表的英雄的中国人民;《湄公河行动》展示出大国崛起的力量和决心,观众的自信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人民的名义》如果在拍摄时,能够对人物和情节的刻画更加均衡,并更多展示出对未来的历史不会重演的决心和举措,群众会更加的喜闻乐见,因为它不仅带人们走过了过去和现在,更为人们指明了未来。
责任编辑:韩笑
技术编辑:空二
根据苹果公司规定,微信iOS版赞赏功能关闭,觉得本文写的好的看官们也可以戳一下二维码打赏哦!!
谢谢~
发表评论